全国热线
15210247620
通济堰拦河坝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
通济堰是都江堰灌区第二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始建于公元前141年,当时是为了弥补都江堰灌区覆盖面不足的问题,灌溉成都平原西南的眉嘉平原,其核心灌区为四川省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
20世纪70年代旧照
通济堰现状示意图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工作人员近日在整理档案时,对一张旧照片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再一次挖掘了通济堰蕴含的治水智慧。
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川通志·政绩》记载:“徐荛,浙江金华拔贡,乾隆十五年知新津,引西河水以益通济堰,下灌彭眉。”《通济堰志》也有记载,通济堰的水,大部分是从西河引入的。原因是西河水主要来源于都江堰外江,水质优于南河,直到现在,西河水质仍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以上,是新津城区的生活用水来源。
虽然众多史料中有着明确记载,但古人在没有铺设管道或建造渡槽横跨南河的前提下,如何将西河的水穿越南河到达彼岸的通济堰进水口呢?一张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通济堰古拦河坝照片,给出了答案。
由于西河河床高于南河,且比降高、流速快,古人利用这一自然特性,建造了弧形拦河坝,将西河的水往上游赶并沿大坝快速通过南河,引向对岸的通济堰进水口。通济堰古拦河坝印证了古人“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令人拍案叫绝。
从今日的地图上看,通济堰渠首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与金马河(岷江)交汇处,其进水口位于南河右岸,水源主要来自南河。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1984年7月29日,通济堰遭特大洪水袭击,西河引水枢纽白溪堰被冲毁。当时财力有限,相关部门无力修复白溪堰,因此通济堰从那时起开始从南河引水。
如今,通济堰灌区水资源已纳入都江堰灌区,实施一体化管理调度,灌区面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沿用千年的通济古堰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可复制的治水智慧,这些治水智慧的传承和弘扬,也将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不断造福灌区人民。
通济堰体现了古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